《肿瘤瞭望》联合《医脉通》共同采访了该研究PI、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乐秀宁教授,进一步分享EGFR PACC突变如何从概念走向临床,伏美替尼如何首开此类肺癌精准治疗的先河。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P环-aC螺旋压缩(PACC)突变是近年来创新性提出的一种全新的非小细胞肺癌(NSCLC)EGFR突变亚型,但尚缺乏临床研究验证其精准治疗的价值。在近日举行的2024年世界肺癌大会(WCLC 2024)的主席研讨会(Presidential Symposium Presentation)上,公布了伏美替尼单药一线治疗EGFR PACC突变NSCLC患者的全球Ib期概念验证随机研究(FURTHER)数据,结果显示伏美替尼在此类突变NSCLC一线治疗中取得令人惊艳的疗效和安全性。《肿瘤瞭望》联合《医脉通》共同采访了该研究PI、美国MD Anderson癌症中心乐秀宁教授,进一步分享EGFR PACC突变如何从概念走向临床,伏美替尼如何首开此类肺癌精准治疗的先河。
01
《医脉通》:在追求精准治疗的当下,2021年Nature杂志发布了一篇名为“Structure-based classification predicts drug response in EGFR-mutant NSCLC”的文章,MD Anderson癌症中心开创性地提出了基于EGFR激酶结构域的分型方案。其中,PACC突变作为全新的一类分型,占已知EGFR突变的12%。乐教授,您作为该文章的主要作者,请您为我们介绍EGFR PACC突变的发现过程及定义,并请结合临床诊疗经验,谈谈目前EGFR PACC突变NSCLC的治疗现状及未满足的临床需求?
乐秀宁教授:PACC是EGFR激酶结构域分型的一个亚组。作为临床医生,我们从2019年至2021年在美国开展了很多肿瘤NGS(二代测序)检测,发现肺癌的EGFR突变相较以往变得更加复杂。与PCR(聚合酶链反应)检测不同的是,NGS可以发现一些少见突变,而且这些突变的位点也更广泛,不仅限于外显子19缺失突变(19Del)或外显子21点突变(21 L858R)。我们在临床工作中也时常遇到携带一些少见EGFR突变的患者。我们团队在John V Heymach教授带领下,由多个学科一起合作,我们有很好的生物化学专家、临床专家等组成的团队,将临床发现的EGFR突变进行汇总和分类,并分析EGFR突变与药物敏感性的结构-功能关系,旨在进一步指导临床的精准治疗。
基于这16715例EGFR突变NSCLC患者的突变,我们提出了4个亚组的EGFR突变亚型:经典样突变、T790M样突变、外显子20环插入突变和PACC突变。与远离ATP结合口袋的经典样突变不同的是,PACC突变位于ATP结合口袋的内侧表面或αC螺旋的C末端,其结构会变得更小更窄,需要新的药物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总体而言,我认为我们当时的文章初衷正是为了解决临床实际需求而提出的。自那以后,从2021年至今的几年间,我们收获了积极的反馈。关于如何进一步服务患者,以及如何更前瞻性地开展临床试验,这对新药研发及新的药物分类来说,都标志着一个重要的里程碑。
02
《肿瘤瞭望》:FURTHER研究评估了伏美替尼两个剂量组一线治疗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患者的疗效和安全性,本次WCLC大会发表了该研究的期中分析数据。您如何评价本次结果?其中哪些数据最令您印象深刻?
乐秀宁教授:FURTHER研究包括多个研究队列。这次WCLC大会公布的数据主要讨论队列4的结果,即EGFR PACC突变NSCLC患者接受伏美替尼单药一线治疗的疗效和安全性。在提出了EGFR突变4个亚组分型后,当时大家对EGFR PACC突变还不是很了解。因此,我们在该研究设计时,设置了一个EGFR PACC突变患者的队列,一共入组了60例此类患者,分为160mg每日一次(qd)和240mg qd两个剂量组。
这次我们报告的数据显示,伏美替尼240mg qd剂量组患者的BICR确认的客观缓解率(cORR)达63.6%,疾病控制率达到了100%,这样的结果是非常令人兴奋的。实际上,伏美替尼160mg qd对患者也是有效的(cORR为34.8%),从大会报告的疗效瀑布图来看,两个剂量组患者的肿瘤缩小都是很明显的。
△BICR和研究者(INV)评估的伏美替尼一线治疗EGFR PACC突变NSCLC患者的ORR
△两种剂量伏美替尼一线治疗EGFR PACC突变NSCLC患者的最佳肿瘤退缩(BICR评估)
我们谈有效性的同时,不能不谈药物的毒副作用。FURTHER研究中,伏美替尼240mg的不良事件和我们已知的药物不良事件并没有不同,患者主要的不良事件以腹泻、皮疹为主,但大多数为1-2级,可以得到缓解或解决。我本人也参加过很多EGFR小分子酪氨酸激酶抑制剂(TKI)的研究,伏美替尼与已知的其他药物相比,安全性表现更加出色,临床上可以很好地对不良事件进行管理和控制。
△FURTHER研究及EGFR PACC队列患者的安全性和耐受性
03
《医脉通》:能否请您谈谈本次大会公布的FURTHER研究数据对临床实践会带来哪些影响?您认为未来EGFR PACC突变晚期NSCLC的治疗将会面临怎样的机遇与挑战?
乐秀宁教授:FURTHER研究入选了今年WCLC大会的主席论坛,不仅因为该研究取得了非常漂亮的数据,还因为研究本身具有非常重要的里程碑意义。EGFR PACC突变是一个全新的概念,很多医生或患者对此类突变还比较陌生,以往也没有任何一个前瞻性研究探讨EGFR PACC突变NSCLC患者的解决方案。因此,我认为FURTHER研究是一个里程碑,首开EGFR PACC突变肺癌精准治疗的先河。未来,EGFR PACC突变肺癌有可能成为一种新的精准治疗分型,无论是美国FDA还是中国NMPA等新药审批机构,可能也会把EGFR PACC突变肺癌列为单独的疾病亚型,将会有很多的制药企业关注这个领域。这对于此类肺癌患者而言很重要,意味着将有更多的新型药物为其带来更好的治疗获益。
04
《肿瘤瞭望》:伏美替尼在斩获经典突变、T790M突变适应证和20ins突变突破性疗法后,强势入局PACC突变。能否请您回顾伏美替尼的经典研究,谈谈您对其临床应用前景有何期待与展望?
乐秀宁教授:伏美替尼是我国自主研发的第三代EGFR TKI,其开展的临床研究显示与其他三代TKI有相似的效果。我们可以看到在III期FURLONG研究中,伏美替尼在单药一线治疗EGFR敏感突变NSCLC的中位无进展生存期(PFS)达到20.8个月,这是非常好的数据。伏美替尼在中国已经广泛应用,而且患者用起来也非常方便。
下一步的研究布局中,伏美替尼的开发有可圈可点的优势。除了已经获批的适应证以外,还会拓展到其他的领域,包括我们前面提到的EGFR PACC突变患者。实际上2023年WCLC大会上,韩宝惠教授报告的一项研究,使用三倍剂量伏美替尼(240mg qd)一线治疗EGFR ex20ins肺癌也取得了非常优异的数据,美国FDA因此授予该药一线治疗晚期EGFR ex20ins肺癌的突破性疗法资格。如今在FURTHER研究中,我们也看到了伏美替尼用于EGFR PACC突变患者有非常积极的疗效和安全性。目前,伏美替尼一线治疗EGFR ex20ins肺癌的全球多中心III期临床研究正在开展中,希望未来也能够进一步关注EGFR PACC突变患者,开展大规模的国际合作III期临床研究,能够为伏美替尼治疗此类突变的NSCLC提供更高级别的循证医学证据。
乐秀宁教授
医学、理学双博士
毕业于北京协和医学院八年制临床医学系
现于美国安德森肿瘤中心的胸部和头颈部肿瘤内科工作
任多个大型临床试验的国家首席研究员
研究方向是癌症基因组学和精准医学
主要研究EGFR和MET ex14肺癌和免疫疗法
多次在AACR、ASCO、WCLC等国际会议上进行报告
在New England Journalof Medicine、CancerDiscovery、CancerCell等杂志发表多篇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