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肿瘤瞭望>资讯>正文

厉害了!JGCA迎来高规格中国专场,胃癌抗血管生成药物疗效取得新突破

作者:  刘丹   日期:2018/4/24 16:11:07  浏览量:2505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学者秉着学习和开放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以提高我国的诊疗水平为己任

编者按:在全球化时代背景下,中国学者秉着学习和开放的心态,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技能和业务知识,以提高我国的诊疗水平为己任,积极在国际专业会议上发出自己的声音。本次日本胃癌年会中国学者不但发表了很多POSTER和口头发言,在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的推动下,还组织召开了别具特色的中国专场,由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的副主任委员、胃肠学组组长、复旦大学附属中山医院秦新裕教授,中国抗癌协会胃癌专业委员会名誉主任委员、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朱正纲教授担任主席,邀请国内多位学者进行精彩的学术报告。昨天的会场学术氛围浓厚,座无虚席!胃癌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阿帕替尼在胃癌新辅助治疗、辅助治疗、转化治疗等领域中的疗效令人十分惊喜,期待更多研究数据的出炉!
 
(左起:秦新裕教授、朱正纲教授)
 
新辅助治疗——阿帕替尼联合SOX有望改善局部进展期胃癌生存
 
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瑞金医院的李琛教授就“胃癌的新辅助抗血管生成治疗”进行了详实的报告。中国的胃癌早诊率低,多数患者确诊时已为进展期胃癌。血管生成是肿瘤恶性生长的关键环节之一,VEGF-VEGFR传导系统是肿瘤血管生成中主要的信号通路,东西方多个大型III期临床研究均证实阿帕替尼、雷莫卢单抗等抗血管生成靶向药物能够给晚期胃癌患者带来生存获益。
 
阿帕替尼是全球首个晚期胃癌的口服抗血管生成药物,对VEGFR-2具有高度选择性,具有强效抗血管生成作用。随机、双盲、安慰剂对照III期研究证实,二线治疗失败后,晚期胃癌患者在阿帕替尼组的中位总生存时间仍有7.6个月,较对照组延长2.6个月,死亡风险下降接近40%,且不良反应可预期、可耐受、可控制。
 
为了进一步探索小分子抗血管生成药物联合化疗用于胃癌新辅助治疗的效果,李琛教授团队发起了一项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SOX方案用于局部进展期胃癌新辅助治疗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共筛选30例患者。这是一项单臂研究,主要研究指标:安全性,包括手术安全性和化疗安全性;次要研究指标:手术R0 切除率、疾病控制率(DCR)和客观缓解率(ORR)。
 
截至目前,共入组29例患者,其中完成手术的22例,1例因副反应中途退出,6例仍在治疗中,本次报告的是其中16例患者的数据分析结果。在安全性方面,共有6例患者(37.5%)发生3级以上毒副反应,主要集中在血液学毒性,没有出现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
 
疗效方面,共1例患者达到CR,12例PR,3例SD,总体缓解率81.3%,疾病控制率100%,16例患者均达到R0切除( R0切除率100%)。病理疗效评价结果显示,中位肿瘤消退为80%。
 
李琛教授分享了其中1个阿帕替尼联合SOX方案用于进展期胃癌的病例:
 
患者,男性,60岁,病理类型为胃低分化腺癌。第三次化疗结束后4周复查血清肿瘤指标,所有异常指标均降至正常范围。主要不良反应为高血压,经降压药物治疗后控制良好,有牙龈肿痛、出血,纳差及乏力等不适症状,但治疗期间未见血液学不良反应。患者的疗效评估为部分缓解(PR),2017/03/01行手术治疗,手术恢复过程顺利,没有出现大出血、吻合口漏、腹腔和切口感染等并发症。术后病理分期:ypT2N0M0。
 
这项胃癌新辅助治疗研究为我们开启了新思路,提示局部进展期胃癌患者接受阿帕替尼+SOX治疗有较好安全性,取得良好的术前降期结果。高血压为常见不良反应,可能与疗效相关,将来值得进一步探索。
 
辅助治疗——阿帕替尼联合XELOX用于进展期胃印戒细胞癌引人关注
 
 
手术是胃癌患者唯一的根治机会,但是接受根治性手术的患者术后复发率仍达到60%,单纯的手术治疗已无法将疗效进一步提高,辅助化疗成为提高疗效的关键因素之一。日本ACTS-GC研究、中韩合作的CLASSIC研究以及中国的RESOLVE等研究对胃癌术后不同的辅助化疗方案如SOX和XELOX进行了评估。
 
印戒细胞癌在胃癌中所占比例呈逐渐上升趋势,具有分化差及浸润性生长的特点,肿瘤侵犯深度更深,更容易出现淋巴结转移以及腹膜转移,预后较差,尤其是进展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有研究提示以铂类或紫杉类为基础的术后辅助化疗对完全印戒细胞癌患者无效,因此亟需探索更为有效的术后辅助化疗方案。
 
目前已经在国内开展多个阿帕替尼用于胃癌相关的II/III期研究,包括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以及转化治疗等。研究者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个比较“诱人”的设想,D2根治术后辅助XELOX联合阿帕替尼能否使胃印戒细胞癌患者获益?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的梁寒教授在这方面进行了积极的尝试,为我们分享了多中心前瞻性随机对照III期临床研究(RESAPAS)的开展情况。
 
这项III期试验旨在证明在接受标准D2根治术的局部进展期(IIIA-IIIC)印戒细胞癌患者中,术后应用阿帕替尼联合XELOX方案化疗的3年无病生存时间优于XELOX辅助治疗组,同时比较D2根治术后,应用阿帕替尼联合XELOX化疗与XELOX辅助化疗的总生存时间和安全性。
 
主要试验设计方案如下:
为保证统计学效力,计划总样本量每组228例。根据国内研究报道,胃印戒细胞癌所占比例约为20%,预计需要3年左右完成入组,期待这项研究结果为进展期胃印戒细胞癌患者带来新的生存曙光。
 
转化治疗——中国外科医生如何治疗IV期胃癌患者?
近年来,胃癌转化性外科治疗越来越受到重视。浙江省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一医院的程向东教授重点汇报了由其中心牵头开展的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紫杉醇作为不可切除胃癌转化治疗的多中心、单臂、开放II期临床研究(Ahead-G325)的结果。
 
该研究入组对象主要为晚期不可切除胃癌患者,术前接受2个周期的替吉奥/紫杉醇化疗联合阿帕替尼和1个周期的替吉奥/紫杉醇化疗,手术后4-6周给予三个周期的辅助化疗(替吉奥+阿帕替尼),主要终点R0切除率。该研究共入组31例患者,基线特征:中位年龄为60岁、男性患者多于女性患者、组织学类型以低分化腺癌为主、不可切除因素以N3淋巴结转移和腹膜转移为主。
 
共23例患者达到PR,3例SD,2例PD,总体缓解率82.1%,疾病控制率92.8%;23例PR患者3例拒绝手术,3例没有达到手术标准,其余17例达到R0切除( R0切除率100%)。共有2例患者在第2周期发生剂量调整, 1例调整为425 mg、 1例调整为250 mg。17例患者完成术前3周期治疗,5例患者术后治疗可达6周期。安全性方面,3/4级不良事件发生率54.8%,主要集中在血液学毒性,没有出现严重的手术相关并发症。
 
程教授汇报了其中几例典型的胃癌转移患者(包括肝转移、腹膜转移和广泛淋巴结转移)的影像学评价结果,并对所有患者的生存状况进行分析汇总后证实,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紫杉醇化疗在不可切除胃癌患者中显示明显临床获益,转化成功的手术患者1年OS率88.9%(未手术患者23.1%),且安全性可控。
 
尽管该研究的样本量较小,将来还需开展大型前瞻性临床试验进一步证实该结果,但这无疑为胃癌的转化治疗提供了一个令人兴奋的新思路和新研究方向。
 
“黄氏三步法”——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治疗经验分享
腹腔镜原位脾门淋巴结清扫术(LSPL)具有创口小、创伤少、手术时间短、No.10淋巴结清扫安全、彻底等优点,在进展期胃中上部癌中的应用是安全可行的,但如何面对复杂血管解剖、缩短学习曲线、控制术中出血等是难点。
 
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的黄昌明教授在腹腔镜保脾脾门淋巴结清扫术方面有丰富的经验,独创了“脾下极、脾动脉干、脾上极区域淋巴结清扫”的“黄氏三步法”,有助于提高手术技巧, 降低围术期并发症的发生。他们中心已经发表了17篇LSPL相关研究SCI论文,内容涉及脾门解剖、LSPL的预后价值、LSPL围术期并发症以及机器人和ICG加强荧光引导下的LSPL等。
 
黄教授在LSPL术前治疗方面也进行了不少“有趣的”探索,重点介绍了福建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牵头开展的一项评估甲磺酸阿帕替尼联合替吉奥及奥沙利铂新辅助治疗局部进展期胃癌(cT2-4/N+M0)的临床有效性和安全性的多中心、单臂、前瞻性II期临床研究(NCT03192735)。该研究开始于2017年7月16日,共有国内16家中心参与,计划入组病人50例,截至2018年2月28日,已入组15例患者,完成了计划入组的30%。
 
黄教授分享了其中两例患者的病例资料:第一例女性,67岁,诊断贲门癌合并腹周多发淋巴结转移;第二例男性,40岁,诊断为胃癌伴腹周多发淋巴结转移。两者均完成3周期SOX+阿帕替尼治疗(最后一个周期停用阿帕替尼),复查CT显示淋巴结明显缩小,根据RECIST评估为PR。两例患者随后行腹腔镜下完整胃切除(第二例同时联合LSPL),术后病理ypT0N1M0。
 
总结
 
本次中国专场特邀国内知名学者分享自己的临床实践经验和研究成果,不仅体现了我国日益提高的胃癌诊疗水平,更彰显了我国在新药研发领域的创新性和自信心。中国原研药阿帕替尼在胃癌的术前新辅助治疗、术后辅助治疗、不可切除患者的转化治疗方面的进展可谓“多点开花,琳琅满目”。期待这些研究成果能够给中国肿瘤领域科研工作人员、医药企业带来良好的启示,激励研究者们继续进行不懈的探索,带来更多样化、更具创新性的研究证据,造福广大癌症患者!

 

版面编辑:赵丽丽  责任编辑:刘丹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JGCA胃癌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