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咖圆桌会丨一路相“髓”,盘点ASCO多发性骨髓瘤新药进展与期待

作者:肿瘤瞭望   日期:2020/6/12 12:11:17  浏览量:15467

肿瘤瞭望版权所有,谢绝任何形式转载,侵犯版权者必予法律追究。

编者按:多发性骨髓瘤(MM)是一类骨髓浆细胞异常增生的恶性肿瘤,患者往往经过多轮治疗后,仍有较高的复发风险,因此复发难治性MM的治疗也是临床长期关注的问题。今年ASCO大会上公布三项MM新药治疗的重磅临床试验为多线治疗失败的患者带来了新的曙光。本刊特邀华中科技大学附属武汉同济医院周剑峰教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陈文明教授、北京大学人民医院路瑾教授为大家带来这方面的深入解读和精彩点评。

 

 

重磅一:新型免疫调节制剂CC-92480联合地塞米松的I期临床试验研究

 

 

 

 

 

《肿瘤瞭望》:近年来在MM领域,不断有新药问世,也使得患者有了很大的生存获益,我们关注了今年ASCO上一些重磅的MM新治疗药物,请几位老师谈一谈MM目前治疗的现状和面临的困难有哪些?

?

路瑾教授:在国际上,MM新药有十几种获批,包括新的ADC 、CELMoD 以及单抗类等,但国内目前只有4种药物(来那度胺、CD38单抗、伊沙佐米、硼替佐米)上市,此外自体移植的比率要比欧美国家低,美国VS中国(10000/例 VS 1000例/年),由于受到医保政策和经济影响,新药可及性较低,较难完成规范化治疗。

 

陈文明教授:不过近年来,科技的进步,许多国际临床试验在国内与国际同步开展,甚至有时会领先于国际,包括很多CAR-T临床试验;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好消息。

 

《肿瘤瞭望》:免疫调节剂类药物(IMiDs)通过促进Ikaros/Aiolos降解来上调CD38,从而达到抑制肿瘤目的,CELMoD 药物 CC-220就是此类原理。但是,Ikaros和Aiolos缺失为何可导致多发性骨髓瘤(MM)细胞死亡的原因,您能为我们阐述一下机制和原理?

 

周剑峰教授:新免疫调节药物CC-220机理类似于来那度胺,都是属于蛋白酶降解免疫调节剂,来那度胺作为在骨髓瘤治疗中的一座里程碑,通过降解蛋白酶的原理、多靶点改善肿瘤微环境取得了非常好的临床效果,并且联合多种药物,也取得了很多骄人成绩。不过来那度胺使用后会出现耐药问题,后续的泊马度胺提同样如此,不过由于CC-220降解底物不同,包括Ikaros/Aiolos以及其他很多蛋白酶,蛋白酶谱系不同于前药,因此实验中的ORR和PFS十分值得期待。从整体试验来看,CC-220为治疗MM带来全新的可能性,未来还有可能联合单抗以及小分子化合物以及其他细胞免疫治疗。

 

陈文明教授:作为全新免疫调节剂,CC-220通过抑制Ikaros/Aiolos的下游基因活性,促进骨髓瘤细胞的凋亡,降低TIL-8表达,活化淋巴细胞,同时也可以抑制蛋白酶体的活性。由于作用的靶点不同,所以来那度胺和泊马度胺耐药后的病人仍然有效。

 

路瑾教授:另外补充一点,这类药物抑制CRBN所需的阈值不同,以沙利度胺为例,起始剂量800mg,来那度胺25mg ,泊马度胺 4mg。CC-220 1.3mg,这意味着药物的抑制CRBN有所不同,所需的阈值更低,这也是后线药物对既往药物耐药有效的原因。对于泊马度胺和来那度胺耐药的病人,CC-220依然有35%的有效率,对CD38单抗耐药的病人有29%的有效率,可以期待对于原来免疫调节剂耐药的病人可以在CC-220上获益。


重磅二:BOSTON研究——塞利尼索联合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SVd)一周给药方案vs.硼替佐米和地塞米松(Vd)两周给药方案的III期临床试验

 

《肿瘤瞭望》:XPO1抑制剂selinexor由于关键性III期研究BOSTON数据(SVd方案较Vd方案显著延长了患者的PFS,SVd组的ORR更高。SVd组的中位OS未达到,而Vd组的中位OS为25个月)您认为是否达到了预期的临床结果?

 

周剑峰教授:XPO1抑制剂从原理上来说确实是比较“科幻”的药物,体现技术文明的进步。与现有的治疗方案(VD方案)比,新药无论在mPFS还是ORR上,数据都非常优秀,或许在后续实验结果出炉后可以改变临床治疗指南。研发公司也比较有信心,直接从一线治疗失败后的病人进行研究,初步的数据也不错。我认为XPO1抑制剂很快会进入临床标准的治疗,作为二线治疗药物。不过还需进一步降低治疗费用,提高可及性。另一个比较特殊的现象,SVD组神经毒性副作用对比标准组有所降低,目前没有很好地解释,期待后续结果。

 

陈文明教授:XPO1抑制剂与传统靶向药物作用机制不同,但都有诱导细胞凋亡的作用,试验中联用 硼替佐米具有药物协同作用。之前临床研究多聚焦于多线治疗失败后MM患者,联合激素治疗,整体有效率在20-30%。本次研究采取了提前治疗,针对1-3线复发患者联合硼替佐米以及激素,也因为这次入组的1-3线患者,耐受性明显良好,有效率大大提高。

 

路瑾教授:XPO1抑制剂的问世,理论意义比实际意义更重要,当然,实验结果也非常漂亮,与对照组相比PFS延长了4.5个月,ORR提高15%。它最重要的一点是揭示了XPO1是MM患者耐药的机制之一,在未来此类靶点还会继续进行一些列的实验和研究。


重磅三:DREAMM-6研究:抗体偶联药物belantamab mafodotin联合硼替佐米、地塞米松方案的安全和耐受性研究

 

《肿瘤瞭望》:GSK-2857916是一种抗体偶联药物(ADC),此类类药物在MM或者血液瘤中的应用前景如何?是否会成为未来研发的主流方向?

 

路瑾教授:GSK-2857916是针对BCMA靶点的一类ADC,药物的单药有效率为52%,要比CD38有效率更高31%。AE主要表现为结膜炎,而CD38则表现为输注相关不良事件,在改为皮下制剂之前,输注相关AE,40%左右,在我国AE 30%左右。尤其针对CD38单抗耐药患者可以通过BCMA靶点来获益,另外从CAR-T角度来看包括单独针对BCMA以及BCMA联合CD19临床效果都不错,因此在MM领域 BCMA靶点值得关注。

 

周剑峰教授:由于BCMA在血液瘤中出色的表现,有很多临床研究围绕这一靶点进行,包括BCMA靶点耦联细胞毒素类药物以及包含BCMA双抗药物。GSK-2857916作为走在最前列的药物,此次实验数据还是十分亮眼。我认为这个药物,在未来能显著能延长患者的PFS、OS。并且有望晋级一线治疗地位。从既往后线治疗失败再到一线治疗可进步的空间尚有很多。当然针对中枢神经性肿瘤、肿瘤直径比较大以及髓外侵犯来说还是考虑CAR-T为代表的免疫治疗。但是我认为BCMA作为一个安全靶点的结论还为时过早。由于其作用在骨髓浆细胞,从长久来说对病毒和感染是不容忽视的,在之前的评审稿中,我认为不能用安全性良好一词来概括中长期治疗的结论,至于如何控制我们还需要进一步观察。

 

陈文明教授:近几年,CAR-T、双抗和ADC作为新作用机制药物被广泛关注,而BCMA在骨髓瘤的浆细胞中稳定表达,因此常作为ADC载体靶点,这一类药物有多种耦联方式。GSK-2857916采用人源化BCMA抗体偶联MMAF(抗微管蛋白化合物),具有细胞毒性的ADC药物,该药通过与BCMA结合,形成胞饮作用,将药物胞饮入细胞内。MMAF在肿瘤细胞内进而抑制增殖,从而达到抗肿瘤目的。作为一个非常前沿的机制药物,它与CAR-T等药物机理不同,所以不会产生治疗 冲突,同时也为治疗多了一项选择。

 

周剑峰教授:对于长期多轮治疗患者,T细胞功能往往比较差,BCMA药物比较有优势,它并不以来T细胞进行肿瘤抑制,因此对于这类患者是一个比较理想的选择。这也是和其他药物不同之处。

 

《肿瘤瞭望》:我们刚刚谈到了三款新药的实验结果,以上三种药物是否有在国内开展临床研究的计划,您在临床实践中是否推荐?您未来对新的药物有哪些期待?

 

路瑾教授:GSK-2857916已经进行I期药代动力学,剂量爬坡研究,三期临床研究即将在全国开展,新基药业的CC-220目前还没有正式开展临床试验。

 

周剑峰教授:骨髓瘤这一领域内,见证了科技的进步,不同机制的药物都有所突破,三个药物也代表了骨髓瘤患者的期待,但对中国病人来说,可及性还是一个巨大的问题我还是想呼吁开展更多地临床试验,也希望国内更多地企业研发出更多的、价格更亲民的新药,这也是目前非常迫切的问题,能够给中国患者带来更好的前景。

 

参考文献:

First-in-human phase 1 study of the novel CELMoD agent CC-92480 combined with dexamethasone (DEX) in patients (pts) with relapsed/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RRMM)(摘要编号:8500)
Weekly Selinexor, Bortezomib and Dexamethasone (SVd) Versus Twice Weekly Bortezomib and Dexamethasone (Vd) in Patients with Multiple Myeloma (MM) After 1–3 Prior Therapies: Initial Results of the Phase 3 BOSTON Study(摘要编号:8501)
DREAMM-6: Safety and Tolerability of<br />Belantamab Mafodotin in Combination with Bortezomib/Dexamethasone in Relapsed/ Refractory Multiple Myeloma (RRMM)(摘要编号:8502)

 

 

 

 

专家简介

 

 

 

 

路瑾教授

主任医师 副教授 硕士生导师

北京大学人民医院,北京大学血液病研究所

主要进行多发性骨髓瘤、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淋巴瘤、细胞免疫治疗等的临床以及实验室的研究。

中国医师协会多发性骨髓瘤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老年医学会血液病学分会副会长

中国老年医学会多发性骨髓瘤学术委员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师协会血液医师分会会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组织细胞疾病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中国淋巴瘤联盟常委

中国研究型医院学会淋巴瘤学组 副组长

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秘书、委员

中国原发系统性淀粉样变性协作组成员

国际骨髓瘤工作组、亚太骨髓瘤工作组委员

国际肾脏与单克隆免疫球蛋白病研究组委员

 

 

 

 

周剑峰

二级教授、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国家杰出青年基金获得者,华中科技大学学者特聘教授。1997年毕业于同济医科大学附属协和医院获血液学博士学位。现任华中科技大学同济医学院附属同济医院血液科(国家重点学科,国家临床重点专科)主任, 同济医院内科学系副主任,湖北省血液免疫细胞治疗临床研究中心主任,同济医院临床研究中心主任,教育部重点实验室“同济医院肿瘤生物医学中心”副主任。任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专业委员会候任主任委员,青年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抗白血病联盟副主席,中国抗淋巴瘤联盟常委。任中华血液学杂志, 中国实验血液学杂志等多种学术杂志编委。专业主攻方向为血液系统恶性肿瘤的分子诊断和分子治疗。在国际期刊上共发表专业论文100余篇,总影响因子 > 260分,近5年论文的SCI 总引用1600余次。 

 

 

 

 

陈文明

主任医师,教授,医学博士,博士生导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液科主任;北京市多发性骨髓瘤医疗研究中心主任;首都医科大学血液病学系主任。北京市卫生系统“215”人才学科带头人。医学参考报检验医学编辑部主任。北京市医管局登峰人才团队及多发性骨髓瘤重点专业带头人,朝阳学者。国际骨髓瘤工作组(IMWG)委员;亚洲骨髓瘤网(AMN)常委;中国医药教育协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中国医师协会血液科医师分会委员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免疫学会血液免疫分会常委、中国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病专业委员会常委骨髓瘤专家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血液学分会常委、中国临床肿瘤学会抗白血病联盟常委、中国抗癌协会血液肿瘤分会常委、中国老年医学学会老年肿瘤专业委员会淋巴血液肿瘤分会常委、中国医师协会整合医学医师分会整合血液病学专业委员会委员、中华医学会血液分会造血干细胞移植学组成员。北京中西医结合学会血液学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京津冀中西医结合血液病联盟副理事长。先后获国家科技重大专项2项(组长、副组长)、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北京市自然科学基金等10余项资助,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专著3部、主译专著1部、主编教材2部、参编教材2部、参编专著2部。

 

 

 

版面编辑:洪山  责任编辑:彭伟彬

本内容仅供医学专业人士参考


多发性骨髓瘤

分享到: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