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年伊始,气象万千。由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的“2022北京泌尿肿瘤青年论坛”于2022年1月8日圆满举行。大会执行主席盛锡楠教授与我们回顾了本次会议的盛况和亮点,并探讨了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尿路上皮癌的研究进展。
Video Player is loading.
Current Time 0:00
Duration 0:00
Remaining Time -0:00
This is a modal window.
The media could not be loaded, either because the server or network failed or because the format is not supported.
Beginning of dialog window. Escape will cancel and close the window.
End of dialog window.
编者按:新年伊始,气象万千。由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青年委员会、北京医学奖励基金会主办的“2022北京泌尿肿瘤青年论坛”于2022年1月8日圆满举行。大会执行主席盛锡楠教授与我们回顾了本次会议的盛况和亮点,并探讨了抗体偶联药物(ADC)治疗尿路上皮癌的研究进展。
01
肿瘤瞭望:祝贺“2022北京泌尿肿瘤青年论坛”成功举办,请您介绍一下本次大会的亮点。
盛锡楠教授:非常感谢大家对“2022北京泌尿肿瘤青年论坛”的关注,这是由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委员会青年委员会为主而举办的一个青年论坛,今年迎来了第二届的年度盛会,去年1月份举办的是首届青年论坛。从内容的规划来说,本次会议涉及了泌尿肿瘤的最新流调数据、药物进展、手术机器人、治疗热点探讨等,并且还特别设计了国际交流环节,邀请了国外的3位知名讲者(Prof. Neeraj Agarwal,Prof. Petros Grivas,Prof. Tian Zhang)和我们一起交流,整个会议体现了多学科融合、多角度分享泌尿肿瘤的新进展、新思考的特点。
中青年是泌尿肿瘤诊治的中坚力量,我们举办青年论坛旨在为中青年专家提供学习和交流的平台,将理论知识转化为临床实践,同时也把自己开展的工作展现给大家,所以本次会议上依然有非常多值得关注的亮点。
在此次会议的举办过程中,我们也得到了北京抗癌协会的大力支持,邀请了国内外的众多大咖助阵,有来自于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学分会(CUA)的主任委员黄健教授、CUA候任主任委员张旭院士、中国抗癌协会泌尿男生殖系肿瘤专业委员会(CACA-GU)主任委员叶定伟教授、中国医师协会泌尿外科医师分会(CUDA)会长邢念增教授。会议为我们泌尿肿瘤青年专家搭建了一个展示的舞台,有这些前辈专家和业内大咖的支持,也能够让我们的工作开展得越来越好。再次感谢国内各位大咖以及各位同道的支持,正是有了大家的支持与鼓励,我们的会议质量才会越来越高。
02
肿瘤瞭望:您如何看待国内外抗体偶联药物在尿路上皮癌领域取得的突破?
盛锡楠教授:我们看到在晚期尿路上皮癌中抗体偶联药物已经取得了非常好的成绩。ADC药物之所有能够取得这么突出的成绩得益于抗体药物偶联药的独特作用机制——通过单克隆抗体偶连细胞毒药物,能够精准地靶向作用于肿瘤细胞,不仅能提高抗肿瘤的疗效,而且能够精准投放,避免正常组织的损伤。
国外开展的EV301研究是将靶向于Nectin-4的ADC药物enfortumab vedotin(EV)用于晚期尿路上皮癌既往接受过铂类化疗以及免疫治疗失败后的人群的治疗,无论是客观缓解率、中位PFS还是OS,都获得了提高和延长,正是这个临床研究奠定了晚期尿路上皮癌后线治疗的新标准。此外,针对Trop-2靶点的ADC药物sacituzumab govitecan(SG)抗也取得了很好的疗效,并获得了美国FDA的批准。
在尿路上皮癌领域,国际上ADC药物有许多突破。与此同时,我们看到国内也在开展HER2靶点的ADC药物维迪西妥单抗(RC48)也取得了该领域的一席之地,上周(2022年1月5日)我们也看到维迪西妥单抗获NMPA批准用于治疗尿路上皮癌HER2阳性病人的治疗,这是目前世界上第一款针对于HER2阳性尿路上皮癌患者的治疗药物,为我国此类患者提供了一个新的治疗选择。同时我们也看到在这一领域中,我们和国际已经站在同一个起跑线,甚至取得优势,也是非常令人鼓舞的。
抗体偶联药物在晚期尿路上皮癌治疗中已经展现出很好的疗效,下一步前移至一线治疗,以及联合免疫治疗的探索也非常值得期待。我们看到国外的EV联合免疫治疗的一线联合治疗能够达到70%的有效率,我们也开展了RC48联合特瑞普利单抗的Ib/II期临床研究,早期数据也在2021年的ASCO会议以及CSCO会议上公布了初步的数据,有效率达85%以上。由此可见,免疫联合ADC药物会是未来探索的重要方向,目前无论是EV还是RC48与免疫治疗的一线联合治疗,可相较于化疗获得更好的疗效。此外,治疗线序也在不断前移,从晚期后线到一线,再到早期围术期的(新)辅助治疗都有研究布局。因此,抗体偶联药物的治疗会开辟尿路上皮癌治疗的新天地,同时也能看到我们作为本土的研究者在该领域做出的成绩。
03
肿瘤瞭望:当前不同靶点的ADC药物仍然难分伯仲,应该如何从不良反应的角度为患者选择适宜的方案?
盛锡楠教授:晚期尿路上皮癌的抗体偶联药物目前主要有三类,分别是靶向于Nectin-4的EV,靶向于Trop-2的SG,把享誉HER2的RC48。这三类药物分别针对了三个不同的靶点,从临床试验来看,都具有很好的疗效数据,但同时我们也能看到,作为新型的药物带来的新型的不良反应,需要我们更加深入地学习和理解每个药物的特性。
比如针对Nectin-4的EV,由于在皮肤、消化道黏膜、角膜等正常组织中也存在Nectin-4的表达,因此我们看到适用EV治疗可能会出现皮疹、腹泻、角膜溃疡等严重不良反应,这是值得警惕的一方面。其次,我们看到戈沙妥珠单抗虽然高度表达于肿瘤细胞,可能不会出现靶点识别不足或专一性不够的缺点,但骨髓抑制或腹泻的发生率相对比较高。另外我们本土的维迪西妥单抗,其神经毒性也会随着使用时间越长而更加明显一些。
因此不良反应也是我们在药物选择方面的一个比较重要的参考因素。例如在骨髓功能比较差的患者中,药物选择时就要避开骨髓抑制发生率比较高的EV或者SG;对于既往有眼科疾病、角膜损伤的病人,EV就不要去选择;对于腹泻、高龄的患者,可能对SG的耐受性会差一点。
其实各类药物都尤其各自的优缺点,也有各自的不良反应谱,这些不良反应也给我们在药物选择人群时提供了参考价值。在未来,随着治疗线数的前移或者与免疫治疗的联合,有可能还会产生新的不良反应,整体上联合治疗的不良反应比单药治疗的不良反应更高,这时候,我们需要关注一些特殊人群,比如有COPD等基础肺病的、肝功能不好的病人,都存在免疫严重不良反应的风险,需要慎重选择是否采用免疫联合。
盛锡楠 教授
北京大学肿瘤医院
主任医师,博士生导师、北京大学肿瘤医院泌尿肿瘤内科副主任
中国临床肿瘤学会(CSCO)理事
CSCO青年专家委员会常委
CSCO肾癌专家委员会秘书
CSCO尿路上皮癌专家委员会常委
中国抗癌协会青年理事会常务理事
中国抗癌协会泌尿肿瘤专委会肾癌学组委员
中华医学会泌尿外科分化青委会肿瘤学组副组长
北京抗癌协会泌尿生殖肿瘤专委会青委会主任委员
北京医学会肿瘤分会常委
长期从事肾癌、膀胱癌、前列腺癌等泌尿与皮肤肿瘤的临床与转化医学研究,在晚期泌尿肿瘤与黏膜黑色素瘤的综合治疗方面积累了丰富的临床经验。重要成果发表于J Clin Oncol,Clin Can Res,Eur J Cancer等重要SCI期刊,影响因子累计超过100分,文章被引入美国NCCN肾癌诊治指南、英国头颈部黏膜黑色素瘤指南。作为主要成员获中国抗癌协会科技奖二等奖,中华医学会科技奖三等奖等。